首页 > 历史军事 >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

86、把科举琢磨透(1/2)

目录

得推动一把,反正养着俞日明也要花钱的,何不废物利用?

三日后,刘机送别王华时收到了一封信,里面是王华对科举改革的看法。

其实是王守仁奉命跟他家老头泄的题。

朱厚照给出的方案是解额也改,但南北分卷,就不考一样的题。

这就得讲解一下科举的结构,乡试分不同的布政司,也就是后来的省份,考出来的举人集中到京城来考会试。

这里面会试的名额就是解额。

如果只动科举的解额,无疑反弹会很大,多了我的就少了你的,哪一边都不会罢休。

而按照朱厚照的办法题目不同就无从比较,现在科举可不像后世的高考,它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的。

会试的八股文,既限定了格式,又限定了内容,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出自四书五经,每一句的平仄对仗都有固定的韵律,也就是骈四俪六。

就是提出一个问题,必须以圣贤之语来作答,拼出来的答案还必须按固定格式压韵,还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,还得出彩,读之通顺朗朗上口。

举个例子:给你一首流行歌曲,规定你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政治课本的内容填词,歌还得好听,词句也得符合规范,还得把话说漂亮。

是不是很难?

可以取巧的,只要教你唱歌的老师很精通,你就有样学样记得这种感觉以及现成的模板,也就是划好了重点,不用背完整本书,是不是懂曲乐也无所谓。

毕竟一本书的内容并不多,玩熟了就可以四处借鉴集合拼接而成,其熟练程度是能磨出来的。

可请这样的老师是要花钱的,就像学钢琴请私教一样,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,学生们连教辅都买不起,更何谈请名师。

这就是科举南北差距的由来。

真要让考生自己来琢磨这种感觉,那等于要求每个考生都是天才音乐人,一点都不现实。

历来的科举也很难出名篇,少数的名篇也一定是出于天才之手。

按朱厚照的计划,会试分开,中选之后再放在一起考殿试,用殿试来决高下分名次。

等于是把五音不全的没有名师教导的学生跟高帅富分开考试,这样就不会被笑话了。

等过了会试,就不考八股文了,放开约束随便创作,你唱山歌也行,你诗朗颂也行,二人转都可以,只要出彩,将好的立意表达漂亮就行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请了名师的学生就没了优势,看的是个人的灵性。

这就避免了南北差距,因为南方的文脉鼎盛,考生们掌握了更纯熟的考试技巧,所以在科举中总是比北人录取名额多,久而久之,通过科举选上来的人都是做题家,却没有多少实际的工作能力。

采用这样的办法也能多取一些有实际能力强、思维灵活的士子,算是一种暂缓矛盾的方案。

还有一个好处,它并不违背祖训,相对来说这样的改变对南方影响也不至于太大,必竟没有动到他们的根子。

本来刘机是打算硬推解额划拨,他也因此与刘瑾交恶。

刘瑾的胃口出乎意料的大,一下子将陕西的解额扩充了五倍,也将河南的解额增加了一倍。

现在这个方案又不同,分卷了就不须同场,朱厚照干脆将北方各省的解额都扩大化,至于进京了考不上,那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
而且还会用殿试排名权重影响下一科,第一次南北榜五成对五成,状元计三百分,榜眼少一分,一直到最后一名,一榜相加占总分的额度就是下一科的会试录取比例。

如此刘瑾就没话可说,因为每个布政司的解额都是增多的,会试分卷后也赖到不南方头上,而是北方人的内部竞争,纯看才气。

至于殿试考不好,都不受八股的制约了还考不好,那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莽荒纪之赤芒 我写的剧本可以影响现实 神豪从刮刮乐开始 全民修炼:我的身体自己会修炼 红楼贾府 荣耀机械师 重生之山村小村长 木叶稳健王 暮夜良人 一介凡俗入圣超神